九宫山旅游  首页 > 景区概况 > 人文历史

通山概览

通山概览

一、地理位置

 通山县位于鄂南边陲,幕阜山脉中段北麓,长江中游南岸。跨东径114°14'~114°58',北纬29°19'~29°51'。东邻黄石市阳新县,南界江西省修水县、武宁县,西接崇阳县,北与咸安区毗连。县域******横距71公里,******纵距60公里,总面积2680平方公里,折合402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1.44%,占全市总面积的27.2%,居全市6县市区之首。106国道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兴修中的杭(州)瑞(丽)、大(庆)广(州)高速公路分别穿越县境西北部与东南部。县城东距(直距,下同)黄石市80公里,西距湖南省岳阳市130公里,南距江西省南昌市170公里,北距省会武汉市108公里,西北距咸宁市政府所在地温泉37公里,处于众多大中城市辐射之中。

 二、建置沿革

 通山地域春秋时属楚,秦为南郡地,汉属江夏郡下雉县,三国时属吴之武昌郡阳新县,隋改阳新为永兴,唐时属江南道鄂州永兴县。北宋乾德二年(964),南唐(遵北宋年号)始置通山县,以通羊、青山二镇各取一字命名,属武昌郡鄂州,立县治所于通羊镇。1949年5月17日通山解放,归属湖北省大冶专署。1952年6月改属孝感专区。1958年11月通山、崇阳、通城三县合并为崇阳县,次年3月恢复通山县。1959年11月属武汉市,1961年5月复属孝感专区。1965年6月属咸宁地区。1999年3月咸宁撤地设市,通山隶属未变至今。

 三、行政区划

 通山县辖通羊、南林桥、厦铺、黄沙铺、大畈、洪港、九宫山、闯王8个镇,大路、杨芳林、燕厦、慈口4个乡和九宫山风景名胜区,共184个村、18个社区、1734个村(居)民小组。

自然环境

 一、地形地貌

 通山为鄂南低山丘陵区。境南幕阜山脉绵亘约150公里,为鄂赣界山,平均海拔800米,千米以上山峰10余座,最高点是太阳山主峰老崖尖(老鸦尖),海拔1656.7米,是幕阜山脉的最高峰,号称“鄂南第一峰”;大幕山横卧于北,平均海拔750米,最高点954.1米;东为富水河流域;中部丘陵、盆地交错分布。山地丘陵占国土总面积的78.6%。整个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缓降,最低点是慈口乡与黄石市阳新县交界处的富水河底,海拔为20.13米。

 境内有山名的山计308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70余座。南为幕阜山脉中段,自东向西排列,有太平山、四面山、石埂山、九宫山、太阳山、三界尖诸峰,绵延75公里,为鄂赣界岭;北为大幕山脉,向西南延伸形成本县与咸安、崇阳界山,主峰海拔954.1米;东为白茅山、虎旗山;西北为郭家岭、龙岭、界水岭、楚王山等;西部还有雨山、白羊山;富水之北有龙岩山、烽火尖、鸡口山等;富水之南有白岩山;中部有六窖岭、黄鹰山、横档山等。

 境内以富水为主流。厦铺河系富水上游,发源于三界尖。南、北、西三方有4条干流:通羊河、横石河、燕厦河、黄沙河。诸河都汇入富水,流经阳新县注入长江。这些河流多走山谷之中,弯曲多变,河床陡峭,落差大,不宜船只航行,适合旅游漂流。富水中游于1964年建成富水水库。水面面积11万亩,正常蓄水库容17亿立方米。水面最宽处达到4公里,最窄处如牛鼻孔只有50米。通航125公里。

 二、气 候

 通山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全年平均日照数1845小时,平均日照率42%。全年平均气温16.3℃,1月最冷,极端最低气温—20℃(九宫山铜鼓包);7月最热,极端最高气温41.4℃(通羊镇)。全年无霜期在226天~248天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春夏两季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2%~75%。全年暴雨多集中在4月~9月,尤以6月~7月次数最多,常常造成洪涝灾害。

 三、土  壤

 境内主要有红土壤、黄棕土壤、石灰(岩)土、紫色土、潮土、草甸土、水稻土7种。

 四、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通山县国土总面积26.8万公顷。其中,耕地13542.98公顷,占总面积的5.0%;园地3123.6公顷,占总面积的1.12%;林地146560.68公顷,占总面积的54.69%;牧草地0.08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904.4公顷,占总面积的1.46%;交通用地562.68公顷,占总面积的0.2%;水域2154.9公顷,占总面积的0.8%;未利用土地(含石头山面积)82668.79公顷,占总面积的30.86%;水利设施6893.23公顷,占总面积的2.57%;其它农用地8556.06公顷,占总面积的3.2%。

 生物资源  全县有植物资源189科600余属2100余种,其中种子植物1960余种。动物资源398科720属1200余种,其中哺乳动物28科30属42种,鸟类25科57属83科,森林昆虫19目99科980种。珍稀树种有鹅掌楸、银杏、楠木、钟萼木、白玉兰、花榈木、红豆杉、红椿、香果树、蓖子三尖杉等;国家保护珍稀兽类有金钱豹、穿山甲、牙獐、水獭、豺、豹猫。其中稀有珍禽有锦鸡、鸱(号鸟)(俗称猴头鹰)、金腰燕、环颈雉、白颈长尾雉、白鹇、红嘴相思鸟等。

 矿产资源  通山县矿产资源丰富,全县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45种。已探明的有煤、锑、大理石、花岗石、石英石、白云石、石灰石、玄武岩等。煤储量1308.1万吨,锑80万吨,大理石10亿立方米,花岗石1.2亿立方米,石英石5000万吨,石灰石6亿吨,白云石7亿吨。煤主要产地是横石、老虎槽、鲁家源、泉港等地;锑产地在徐家山、湄港;石英石、白云石主要分布在闯王镇;玄武岩主要分布在通羊、大路两个乡镇;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资源遍布域内多数乡镇,已全面开采。

 水利资源  通山县境内溪沟纵横,河网密布。河道总长800余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00余米。主要河系5条(燕厦河、横石河、厦铺河、通羊河、黄沙河),流域面积2517平方公里,集水注入富水水库。年平均降水量45.3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25.4亿立方米。其中,本境地表径流20.5亿立方米,过境客水径流1.12亿立方米,地下水径流3.8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4.15亿立方米。山泉250处。在海拔1500余米的九宫山铜鼓凸、风车口,山泉四时不枯,三源迎风台温泉,水温达50℃。

 境内有大型水库1座(富水水库),中型水库3座(石门、雨山、石门塘),小(一)型水库14座,小(二)型水库61座,总库容0.995亿立方米(不含富水水库)。塘堰2810处,其中1万立方米以上大塘205处。境内水能蕴藏量为10.5万千瓦,可供开发量6.6万千瓦。

经  济

 一、概  况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国民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直至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1327万元,工业总产值占4.4%,人均占有粮食174公斤,农村凋敝,城镇萧条。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这一期的突出成就在于“三治”(治山、治水、治土)工程和骨干企业的建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经济增长明显加快,1988年全县社会总产值38732万元,国民收入1782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0344万元。20世纪90年代后,全县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全县各项经济指标均成两位数增长,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20.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规模工业企业由48家增加到59家,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8.8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3373万元(不含基金)。

 二、农  业

   长期以来,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建国初期,水利设施仅有为数不多的山塘、堰渠,农业基础薄弱。20世纪50年代后,组织群众开展以兴修水库和“三治”(治山、治水、治土)工程建设为主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农业生产条件有明显改善,但农业生产仍发展缓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实行土地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经济蓬勃发展。1979年,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1982年底全县农村普遍实行大包干,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形式的农村经营体制建立,并得到巩固和发展。199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1996年突破5亿元。1998年冬,农村土地实行二轮承包,2004年完善土地二轮承包,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的发展。2000年后,随着中央实行政策性补贴和降低、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的出台,全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三、林  业

   通山是湖北重点林区县之一。1952年~2005年,全县累计造林194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到64.75%。

 四、工  业

 全县形成了以武钢森泰通山冶炼公司为龙头的冶金工业,以宜通石材公司等为龙头的建材工业,以水电公司、九宫风电为龙头的电力能源工业,以酿造工业公司为龙头的酿造工业,以武汉大宇纸业公司、金信竹业公司为龙头森工工业,工业总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县泉下煤矿、第二水泥厂、燕厦水泥厂、九宫印务公司、水电公司、横石煤矿、武钢森泰通山冶炼公司、粤通水泥厂、大自然石材公司、九宫风电等48家。2008年,工业总产值13.24亿元,工业销售产值12.53万元,其中出口交货值0.82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达到49家,全部工业总产值24.04亿元,

 五、交通运输

 2008年,全县有通车公路223条,总里程1881.66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其中国道2条89.795公里,省道1条13.695公里。新建渡口码头19处。民用汽车拥有量1666辆。全县客运量308万人;客运周转量31576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18106万吨公里。同时,68公里的杭瑞高速公路、26公里的大广南高速、5公里的咸通高速公路通山段和40公里连接线及公路村村通、路面升级改造工程正加紧建设。

 六、财政金融

 2008年,全县财政收入26979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118万元。2008年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18.3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1075万元;县财险、人寿两家公司完成各项保费收入3777万元。

   七、城乡建设

   2008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9.4亿元,其中城镇14.8亿元,农村4.6亿元。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区道路全部硬化,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灯火辉煌;农村楼房林立、家园清洁。通羊城区新城大道和洋都大道综合改造、湄港新水厂、新城客运站等工程竣工,绕城公路、核电公路、新横线改造、开发区的“三横五纵”框架形成,城市污水处理厂、牛头山隧道正加紧建设。作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和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县,全县完成新农村建设项目327个,实现村村通电、通邮、通车,广播电视覆盖全县。

 八、旅  游

 通山旅游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8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通山,对九宫山如何开发旅游业作出重要指示。此后,全县旅游业受到各级的重视与支持,1985年全县接待游客13.7万人次,旅游收入143万元。90年代后,旅游业快速发展,2000年后旅游业当作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 “游九宫山、玩富水湖、探隐水洞、漂太阳溪、观古民居、谒闯王陵”的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并已成为通山旅游名片。2008年,域内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宫山、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国家4A旅游区九宫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自成墓(闯王陵)、湖北地质公园隐水洞、太阳溪漂流、富水湖游乐园等。2008年,通山获“湖北旅游强县”称号,全县旅游公路里程达310公里,旅游车100余台(套),宾馆饭店、农家旅馆400余家,床位1.8万张,娱乐场所110家,旅游购物店200余个,旅游从业人员1.9万人;全县生态旅游村、农庄、农家院、农家旅馆共发展到100余家,接待游客达到50余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和综合收入分别达到3500万元、8400万元。全县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154.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06.2万元,综合收入4.9亿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8.3倍、3.7倍、9.2倍;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元至7月,接待游客94.27万人次,门票收入1404万元,综合收入3.53亿元。

   九、土特产品

 名特产品主要有茶叶、柑橘、楠竹、砂梨等。1950年茶叶生产产值12万元,1985年茶园3.58万亩、产值315.7万元。1986年,全县柑橘面积达2.39万亩,产量244.58万斤,产值190万元。2005年,全县特产总面积48.1万亩,其中楠竹32万亩、茶叶3.6万亩、水果12.5万亩(柑橘5.3万亩);总产量1.47万吨,其中茶叶500吨、水果1.42吨;总产值5216.5 万元,其中楠竹2000万元,茶叶1116.5万元,水果2100万元。名优茶比重增加、水果在提高品质、销售等方面有进步,总产值同比增长226.5万元。2008年,茶叶种植面积1.61万亩,比1978年减少4.19万亩,减幅61.58%;茶叶产量983吨,比1978年的1547吨减少564吨,减幅36.46%;1978年茶叶单产0.037吨,2008年单产0.061吨提高46.86%。有果园84400亩,其中柑橘43300亩,分别是1978年的13.61倍、8.49倍;水果总产量15534吨,其中柑橘11999吨,分别是1978年的127.33倍、2999.75倍。

 通山是湖北省重点楠竹产区县,居湖北省首位,被列为全国“十大楠竹基地县”之一。楠竹集中分布于南北两大产区,南边以九宫山为中心,有一盘丘、沙店、太阳山、三界、闯王、三源等地,占全县楠竹林面积的67.3%;北边以大幕山为中心,有梅田、万家、慈口、大畈等地,占全县楠竹林面积的17.4%;零星分布的中部丘陵地区大路、南林、杨芳林等地,楠竹林面积仅占全县楠竹林的15.3%。全县万亩以上的楠竹林基地有九宫山、梅田、一盘丘、沙店、三界5处,千亩以上的有南林、大畈、杨芳林等55处。分布状况为南北多,中西部少。2005年,全县楠竹面积37.5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270万亩的13.89%,立竹总量5100万株,年砍伐量300万支,竹产业总值2000万元。

   其他产品有杨芳酱油、杨芳豆豉、青山茶油、宝石花红、天梯板栗、万家甜柿、中华猕猴桃、隐水枇杷、通山香榧、大畈麻饼、富有油面、横石豆腐、通山粑坨、燕厦火烤鱼、黄沙苦荞酒等,以及石雕、木雕、根雕、布贴、纸扎、剪纸等民间工艺品。

文  化

 一、文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县文化工作者公开出版文集和专著30余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各类文艺作品千余件,一批作品获省级以上大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成效,5个项目列入全市首批非遗保护项目,其中山鼓、李自成传说列为全省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喜耕禾》、《竹山情》、《情恋九宫山》、《白云深处》等民间文艺,成为通山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境内文物保护单位75处,其中: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自成墓,省级保护单位有万家杨家埚羚羊化石洞、大路王明璠府第、宝石明代民居群、圣庙、祖爷殿等5处,县级保护单位69处。2008年,全县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9处。

旅游名胜

 一、文化遗址

 寺下铺遗址 位于大路乡寺下铺山南坡,面积约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左右。采集有周代的石斧和陶片,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纹饰有绳纹,器形有鼎、罐等。

 大地垴遗址 位于大路乡焦夏村西20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8米左右,采集有周代的石斧和陶片。陶片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灰褐陶次之,有少量泥质红褐陶,纹饰有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鼎、鬲、罐等。

 夜林包遗址 位于大路乡犀港村南200米,面积约3500平方米,文化层厚0.6米左右。采集有周代的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器形有鼎、鬲、罐及板瓦等。

 蔡岭遗址 位于大路乡石圳村南,面积约300平方米。采集有少量夹砂红陶和印纹硬陶残片。

 石圳遗址 位于大路乡石圳村后山,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2米~0.5米。采集有汉代的泥质灰陶绳纹筒瓦等。

 新桥冯遗址 位于大路乡新桥冯村东南200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采集有汉代的方格印纹硬陶残片。

 磨盘山遗址 位于大畈镇官塘村南1.5公里,面积约2500平方米,文化层厚0.7米左右。1974年在此发现石斧、杵和陶片。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有少量夹砂红褐陶,有少量泥质灰陶,纹饰有绳纹,器形有鼎、鬲、缸等。

 马家垅遗址 位于大畈镇官塘村南1公里,面积约2000平方米。采集有周代的石斧和陶片。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泥质灰陶,纹饰有绳纹,器形有鼎、鬲、罐等。

 栗林山遗址 位于大畈镇官塘村柑桔场南山坡,面积约1000平方米。地表散布少量周代的绳纹夹砂红褐陶片。

 太爷山遗址 位于大畈镇西泉村西500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米左右。采集有石纺轮、杵和陶片。陶片以夹砂陶为主,夹砂红褐陶次之,有少量印纹硬陶,纹饰有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鼎、鬲、罐等。

 塘坪遗址 位于大畈镇板桥村东南1000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米~1米。暴露出红烧土。采集有周代的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器形有鬲、罐等。

 竹林墩遗址 位于大畈镇板桥村东南1公里,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7米左右。采集有周代的石斧和陶片。陶片以夹杪红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有少量印纹硬陶,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器形有鼎、鬲、罐等。

 石嘴头遗址 位于大畈镇下杨村石嘴头山,面积约1000平方米。采集有石斧和陶片。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有少量印纹硬陶,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器形有鼎、鬲等。

 李家山遗址 位于大畈镇下杨村西坑东500米,面积约400平方米。采集有石刀、夹砂红陶绳纹残片和少量方格纹印纹硬陶片。

 上焦湾遗址 位于通羊镇羊都村西100米,面积约2500平方米。文化层厚0.4米左右,采集有周代的石斧和陶片。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有少量印纹硬陶,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器形有鼎、鬲、罐等。

 墩头山遗址 位于九宫山镇东500米的墩头山凸,面积约170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左右。暴露出灰坑。1959年在此发现石钺、锛、杵和陶片。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有少量印纹硬陶,纹饰有绳纹、弦纹、方格纹及镂孔,器形有鼎、鬲、豆、罐等。

 雕楼包遗址 位于燕厦乡西北50米的黄金岭,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4米左右。1956年5月在此出土石斧、双孔刀和陶片。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有少量印纹硬陶,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器形有鼎、鬲、罐等。

 老虎坪遗址 位于黄沙铺镇中通村,面积约800平方米,1982年全县文物普查时在此发现磨制石刀、夹砂红陶鼎足等。

 郭家岭遗址 位于杨芳林乡沿河南岸。1958年在此发现石斧等文物,1994年又在遗址中发现战国时期古墓及青铜剑。

 二、革命遗址

 圣 庙  位于通羊镇城区东部,************个红色政权诞生地和彭德怀旧居。1927年8月底,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鄂南特委的部署,中共通山县委领导通山农民举行秋收暴动,取得成功,并于8月31日上午成立我国第一个红色政权——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委员会长夏桂林。工农政府以圣庙为驻地。1930年6月23日,彭德怀率领红3军团进驻通山县城,军团指挥部设在圣庙,彭德怀也住在圣庙。6月25日,彭德怀在圣庙主持召开红3军团党委扩大会议,会上确定攻打岳州(今湖南岳阳)。

 楚王山  位于南林桥镇西部。1928年~1932年,先后在此地建立中共咸宁南区委员会,中共咸(宁)崇(阳)通(山)边境区委,中共咸通工作团。1933年7至8月,鄂南工作团与咸通工作团在楚王山会合,建立中共咸蒲崇通县委,并召开了咸蒲崇通县工农兵苏维埃大会。1933年10月,鄂东南道委在楚王山召开执委扩大会议。

 九宫山  1928年9月,彭德怀、滕代远率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主力从江西进入九宫山,宿营地为云中湖畔的凤凰岭,军部机关设在九宫山道观。彭德怀、滕代远在九宫山召开红军党委会议,休整期间帮助地方建立九宫苏维埃政府。

 黄沙铺  位于通山北部,大幕山下。1929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五纵队曾驻该地;1932年11月通山县第三次工农兵苏维埃会议在黄沙铺召开;1933年1月,是中共湘鄂赣省委驻地。

 太平山  位于幕阜山脉东段。横亘于“吴头楚尾”,主峰大脑尖海拔1385米。1928年,中共通山县委派许金门、陈兆秀等人到太平山与坚持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舒达山、王义灿、萧锦会等人联系,在太平山地区发展党员,先后建立了7个党支部。1930年,红军独立团驻太平山,1934年至1935年是中共龙燕县委、龙武县委和龙武县独立团的驻地。

 楚王山  位于南林桥镇西北部。1928年至1932年,先后在此地建立中共咸宁南区委员会,中共咸(宁)崇(阳)通(山)边境区委,中共咸通工作团。1933年7—8月,鄂南工作团与咸通工作团在楚王山会合,建立中共咸蒲崇通县委,并召开了咸蒲崇通县工农兵苏维埃大会。1933年10月,鄂东南道委在楚王山召开执委扩大会议。

 白泥谭家祠堂  位于大畈镇东北部。1930年3月,通山县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大会在这里召开,正式成立县苏维埃政府,由7人组成第一届执委会,阮英立任主席。1931年8月,县第二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由9人组成第二届执委会,王洪文任主席。

 下 畈 子英乡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九宫山镇寨头村。1930年春,鄂东南道委、苏维埃政府决定将成子英的家乡和程乡命名“子英乡”,以志纪念。

 双溪畈 鄂东南红军兵工厂旧址,位于燕厦乡金坑村。1931年11月,鄂东兵工厂从燕厦路口华氏祠堂迁到金坑双溪畈,改为鄂东南兵工厂。不久,湘鄂赣省委将鄂东南兵工厂更名为“湘鄂赣省第二兵工厂”。

 排  楼  位于大畈镇大(堪力)村。北部。1931年11月,通山县第二次工农兵苏维埃大会在此地召开。1932年4月,中国共产党通山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地召开。

 大(土勘) 中共通山县委旧址。1932年,中共通山县委机关驻在大畈镇大的一间土木结构的民房,县委领导经常在油灯下商议大事,领导通山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旧址坐北朝南,墙的正面有当时书写的四个朱红大字:“巩固苏区”。

 钟家畈  位于黄沙铺镇南部。1932年12月,鄂东南道委机关从沙店迁到大幕山南麓的通山县长安区兰田钟家畈(今为黄沙铺镇兰田村)。1933年1月和3月,鄂东南道委在兰田钟家畈召开了第一、二次常委扩大会议,史称“兰田会议”。

 隐水黄石洞  位于大畈镇隐水村。1933年8月1日,红17军成立大会在黄石洞和尚坪召开。红17军总兵力5000余人,3个师建制,赣北警卫师编为红1师,河北警卫师编为红2师,红2师为主力。张焘任军长,方步舟任政委,叶金波任副政委兼参谋长,张向明任政治部主任。

 兰  田  位于黄沙铺镇南部。1932年12月,鄂东南道委机关迁到兰田钟家畈。1933年1月与3月,鄂东南道委在兰田村召开了第一次常委扩大会议和第二次常委扩大会议,史称“兰田会议”。

 冷水坪 位于厦铺镇三界中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冷水坪是湘鄂赣省委、省军区、红5军、红8军、红12军、红16军、红17军、红16师、红17师、红3师等党政军机关所在地,并建有红军医院、鄂东南兵工厂和冷水坪军政干部学校,是湘鄂赣边区革命的指挥中心。

 山口铺  位于大路乡北部。1945年3月,八路军南下支队司令员王震、政委王首道和新四军第五师四旅政委张体学等率南下主力部队挺进鄂南,司令部驻山口铺。5月6日,在山口铺召开了中共湘鄂赣边区党委第一次会议。6月27日,南下支队在山口铺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共歼敌400余人。

 三、重要文物

 李自成墓  又称闯王陵,位于九宫山西麓牛迹岭,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陵寝。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李自成在京称帝失败南下,后被清军阻于江西九江,转道经瑞昌、武宁入通山县境,在九宫山下李家铺再与清军遭遇,经过血战,全军覆没。李自成单骑突围,被源口寨乡勇头目程九伯等杀害于牛迹岭,终年39岁。当地几位朱姓村民用两口旧水缸合成一个石棺暗地将他埋葬,粗作坟堆。1952年通山县人民政府将其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被列为湖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李自成墓引起国家重视,并拨款修建陵墓,郭沫若为陵墓题写墓志铭和墓碑,茅盾题写“李自成陈列馆”横匾,姚雪垠题写“闯王陵”三个大字。闯王陵面积120亩,陵内有门楼、李自成殉难处、墓地和陈列馆等。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李自成墓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瑞庆宫  位于九宫山云中湖凤凰岭的“凤头”上,面对香炉峰。瑞庆宫由南宋名道张道清首创,为南宋时期创建的皇家道场。真君石殿是九宫山保存下来最古老的建筑,曾得到南宋6位皇帝的敕封,开山道祖张道清腊尸在此保存648年而不腐,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石殿右侧有三棵古银杏是张道清真人亲手所植,称为“三宝树”,为九宫山之宝。瑞庆宫古道观于2002年10月动工修复,历时3年,完成妙应殿、灵官殿、三清殿、承露殿和幕阜洞天山门等主体工程。

 王明璠府第 位于大路乡吴田村畈上王。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内唯一保存完整、规模******的单体建筑,是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荐选单位,有“楚天第一大夫第”之誉。王明璠府第建于嘉庆年间,占地1万余平方米,平面布局略呈长方形,以玉带河为源,建筑内外人工水渠,宅院仅后门与园外相通,南侧唯一偏门与老宅相通,整个村落以青石巷为界,形成宅院区与一般村落。宅院由门楼、前后庭院、两侧偏房、花园、学堂、仓库、手工作坊等功能设施组成。住宅区占地3600平方米,以家祠为中轴,家祠由一条大巷直通到底。祠前天井正面及两侧建有工艺精湛的木雕戏楼。宗祠两侧分别布置面阔5间、通深5进的住宅,每进设有天井、水井和厢房,各进设门留巷互通上下左右。建筑用材粗大,格扇、楼台装修趋于简洁,木构抬梁与穿斗并用。猫拱山墙、凤状翼角颇具地方特色。院落及附属建筑占地6000余平方米。

 宝石古民居群  位于闯王镇宝石村,是舒氏宗族聚居地,*********风景名胜区九宫山的环形旅游公路从北侧通过。据舒氏族谱记载,宝石村形成于明代,延续至今有400多户人家。宝石古民居群以宝石河为中心,以先南后北的秩序发展,形成南北两片民居群落,并逐渐形成鄂赣边区的贸易集散地,民国时期有“小汉口”之称,南岸至今仍保存着店铺长街。北岸民居以宗祠为中心,由西向东南纵深发展,占地2万平方米以上,以供人居住为主,也是舒氏家族活动中心。号称“六都第一祠”的舒氏宗祠于1938年10月被日军付之一炬,现存高大的石柱、家门幡墩和御赐“皇恩旌表”石牌。民居群内的建筑沿宗祠前后排列,卵石街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圆柱、矮础、垫土的建筑保存着明代的建筑风格,砖雕门窗应用于住宅堪称一绝。民居群内建筑以单体多进为主,厅堂、居室、天井、厢房布局科学合理,一字式、五花式、猫拱式山墙得到广泛运用。大批木石构件选材讲究,装修题材广泛,尽罗历史传说、戏剧、人物故事、动物花卉。宝石民居代表了通山明、清时代民居建筑的主体风格、装修工艺的水平。宝石村北岸现存各式民居40余栋。2002年,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荐选单位。

 杨家窝羚羊化石洞  位于黄沙铺镇大地村杨家窝山腰。该洞系石灰岩天然溶洞,洞口垂直深约30余米,洞下宽约百余平方米。1956年发现该洞内有动物化石群,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专家确认为羚羊化石。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在全国少见。当年该化石洞被列为湖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自然景观

 九宫山国家风景名胜区  位于鄂赣交界的幕阜山脉中段,南麓属江西省武宁县,北侧属湖北省通山县。主要景区在湖北一侧。九宫山既是道教名山,又是佛教名山。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著名道士张道清到九宫山广修宫观,此后数百年,虽几经战火和天灾,数度焚毁,又数度重建,长盛不衰。清康熙二年,天竺僧人在云关道上建佛寺,名为云关庙,后几度兴废,20世纪80年代初在原址重建,称云关寺。1994年,在云关寺上方新建无量寿禅寺,2007年整体落成,整个寺庙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九宫山崖壁陡峭,险峻深邃,千峰叠翠,万壑竞幽,峰岭中森林茂密,古木参天,泉瀑奔流,奇花怪石,秀色绮丽。高山一湖,不仅增添了山中美景,也使九宫山以凉爽著称而名扬海内。历代名人骚客多临九宫山云游,留下不少诗作。九宫山旧有八景:屏列三峰、剑分巨石、泉崖喷雪、狮拥云关、古洞栖烟、虎伏天门、凤岭清风、龙潭浩月。现有新八景:青松迎客、天门观日、泉崖喷雪、云湖夕照、古洞浮泉、云海波涛、云关石刻、登云远眺。1989年2月,九宫山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8年5月,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0年~2009年,先后举办8届避暑节。现已开发出云中湖、铜鼓包、石龙峡、金鸡谷、中港和闯王陵6大景区。

 九宫山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 位于九宫山西南部,横贯幕阜山脉中段太阳山麓17.5公里,呈东西向狭长形,总面积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6.1%。区内高峰峡谷交错,溪泉瀑布遍布,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是长江中下游植被保护最完整、珍稀动植物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现存大片原始森林和第四纪冰川遗迹,物种丰富,既是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的植物研究基地,又是三峡濒危植物移植保护基地。世界上不少濒危的物种仍在区内大量繁衍。木本植物有84科、205属、469种,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其中药用植物有500多种。国家一、二、三类保护的珍稀植物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香果树等34种。药材500多种,其中名贵药材200多种。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21种,兽类6种,昆虫11种。两栖类、爬行类动物43种。1988年2月,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4月,晋升为*********自然保护区。现已辟出金鸡谷等景区对游人开放。

 太阳山 又称大仰山,位于厦铺镇三界境内,距县城45公里。太阳山系呈脉状分布,形似太阳光芒四射,故得名。最高峰黄鹤尖海拔1386米,为鄂南第二高峰。境内溪流纵横,河谷交错,有河流、溪流20多条,瀑布22处,瀑潭100余个。其中高100米以上的瀑布有3条,50米以上100米以下的有2条。境内有6.4万亩森林,共有维管束植物209科857属1983种,森林覆盖率达97.5%,被称为“南方绿色宝库”。有珍稀濒危植物37种,其中国家确定重点保护植物有24种,占湖北省总数的50%。境内共有陆生脊椎动物260种及亚种。其中珍稀濒危物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5种,二级保护的有34种。森林景观有鲁沟的千年红豆杉、卧龙谷的千年古藤、飞龙沟的姐妹松、三溪口百亩野弥猴桃园、林场的竹林幽径、八大梗的千年桂花树、响塘的高山湿地以及万亩杉木林等。另外,还有建于明代的千年古刹安平寺,传为明代开国军师刘基出家古刹。

   太平山  原名丝罗山,属幕阜山脉,位于洪港镇沙店境内,与江西武宁县接壤,与*********风景名胜区九宫山相连,面积20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海拔1329米。山上气候宜人,景色迷人,有2.2万亩山林,森林覆盖率高达96%,林内名贵珍稀动植物繁多。有天然美景32处,其中较著名的景观有道士坟、试剑石、洗澡盆、祖爷殿等。祖爷殿,历史上是鄂南两大道场之一,受到历代封建皇帝的垂青。仅宋代就有9位帝王降旨敕封,还得到宋、元、明三朝多位皇帝的御赐和诰封。每逢初一、十五,湖北、江西两地信众上山朝香者络绎不绝。大革命时期,大平山地区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德怀、滕代远、李灿、何长工、吴致民、程子华、郭沫若、傅秋涛、王平的足迹。

   大城山  又名城山,属杨芳林、厦铺共辖。在《山海经》中有记载。此山四面绝壁耸立如城,故名。山峰之顶部平坦,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3公里,总面积11平方公里,最高峰龙王尖海拔912.5米。山之四方各有一崖缝孔道通向山顶,分别称东、西、南、北门,另有便门一道。山顶平敞,中部土层深厚肥沃,边缘奇石如林,最突出的为一“石将军”,体高5米,象一将军俨然伫立于山巅。大城山有十景之誉,崇阳人傅燮鼎有《城山诗草》传世。相传汉代的张衡曾读书、制铁船于此,遗有大王庙、铁船厂及张平子读书处。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爱国官兵曾3次在此抗击日军,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旧传大城山有三宝,一猿、二蜜、三谷。古籍《水经注》中曾载此山“昔有猿猴出没”。因战乱迭起,猿猴早已逃亡。野蜂在峭壁石缝中酿蜜千年,浅缝中仍有蜜可取。山顶平谷,每年可产粮数十万斤。

 大幕山  为通山与咸安界山,山南为通山黄沙铺镇,山北为咸安大幕乡。山体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群峰连绵,形成东西狭长南北窄、北高东低向南倾斜的形状分布,主峰甑背岩,海拔达954.1米。山上有林地5万多亩,森林蓄积量3.45万立方米,楠竹蓄积量99万支,森林覆盖率达90%。主要乔灌木树种有73种、154属、255种。境内珍稀树种较多,有第三纪孑遗植物银杏,有单属单种的特有植物鹅掌楸、香果树、三尖杉、青钱柳、南方红豆杉、银鹊树、大血藤等。主要景点有:寺磬重鸣、慈湖荡碧、天池洗砚、大幕三杰、柳泉林海、幽谷竹楼、流泉叠翠、画壁长春、双尖远眺、黄鹤栖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大幕山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李灿、何长工、张体学曾率军驻扎。相传唐初的中山王李靖,曾随母读书习武于此。

   凤池山 位于通羊城区南侧。总面积482公顷,最高峰海拔462米。198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临此山后,凤池山加快开发建设步伐。1997年元月,凤池山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封山育林面积6730亩。当年10月,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为门楼题写“凤池山森林公园”。凤池山地形奇异,山貌独特,山中奇石遍布、溶洞众多,紫藤丛生。主要景点有25处。清代旧志记载,相传南唐后主李煜墓葬于此。

 富水湖  即富水水库,位于县境东南部,湖面80平方公里,库容17.3亿立方米,湖泊直线长度50公里,湖岸线180公里,水面最宽处4公里,最窄处仅50米。富水是长江南岸的重要支流,发源于幕阜山北麓,流经通山、阳新两县汇入长江。境内万顷碧波、水天一色、渔村隐隐、渔帆点点,生态环境极佳。

 隐水洞  位于大畈镇境内地处,距县城10公里,系湖北省首批地质公园,咸宁市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隐水洞为地下河大型洞穴,主洞博大而悠长、弯曲而平缓,平均高度达30米、宽25米,长度5180余米。洞内景区共分龙宫泛舟、幽谷龙吟、通灵峡谷3大景区,可乘船、乘火车及徒步观光游览,游客游完全程需要2个多小时。整个游览行程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行船道,第二部分为轻轨火车道,第三部分为步行道。景区由洞内喀斯特景观区、外围自然人文景区、洞外水上旅游景观区3部分组成。

   桃花源洞  位于洪港镇留嘴村后一悬崖绝壁下,全长70余米,高约30米,宽20米左右,因其南北走向,亦称“子午洞”。洞左边有一溪涧,溪上架有小桥,过桥爬数十级石阶,便可见一个绿树掩映的洞口。穿过山洞,便见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盆地的中间,住着20余户人家。其境界与陶渊明著《桃花源记》中描写的境界极其相似,故今人把此洞称之为“桃花源洞”。

   太阳溪  位于太阳山山麓的厦铺镇青山村。漂流河道长约5公里,落差100余米,漂完全程约需2小时。河道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滩多水急、跌宕起伏;河道落差大、落差陡,共有数10个2米~8米高的大落差,很多落差接近于垂直,漂流惊险刺激。

社会生活

 一、人 口

 2008年,全县总人口45.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34万人,农村人口35.3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14‰,人口自然增长率5.77‰。

 二、宗  教

 通山佛教自南北朝传入,道教于唐代传入;基督教清光绪时曾传入,后消失,1990年再次传入。明清时期,寺庙遍布全县各地,各保多以佛教寺庙命名。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落实宗教政策,宗教有新发展。90年代,全县掀起复修新建庙宇宫观热潮,佛教、道教分别成立协会,基督教成立“三治”爱国筹备领导小组。2008年,全县佛教场所111个,其中登记发证70个,佛教教职人员242人,其中比丘101人、比丘尼141人;有住持92人,主管38人,佛教信众近2万人;道教活动场所31个,其中登记发证17个;教职人员62人,信众近万人。基督教聚会场所17处,其中教堂2所,神职人员62人,教徒近千人。

 三、人民生活

 2008年,全县居民储蓄存款达18.32亿元,人平达4010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852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6673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5.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9%。吃的方面发展到现在的讲营养、讲健康;住的方面发展到现在的讲环境优美、舒适高档;用的方面向环保化、高档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四、社会保障

 2008年,全县五项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70838人,基金总收7006万元,基金总支出5517.4万元;基金滚存结余1.25亿元。全年共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366.5万元,享受最低生活费保障人数29657人,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893人。 

 五、民  俗

 民  歌 民歌种类繁多,主有劳动号子、山歌(樵歌)、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儿歌等。1978年~1982年普查民歌,搜集民歌1132首,整理423首,其中入选《湖北民歌集》(咸宁卷)116首,入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42首。同时搜集叙事长诗《梅花》《祝英台》《海棠花》《手巾记》《小樱桃》等12集、2297首。劳动号子主要是打硪号子,人们在修渠筑坝、挖塘垒堰工地打硪时,一唱众和,边劳动边演唱,全县流行。山歌(樵歌)分高腔山歌、平腔山歌、放牛山歌、急口令山歌、哭腔山歌、盘歌(对山歌)等,高腔山歌、平腔山歌流传全县。田歌又称薅草锣鼓,县内多有流行,分山鼓、山锣鼓两种,人们在水田、旱地集体劳动时,一人击鼓领唱,用以指挥生产,鼓舞干劲,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灯歌多用于春节、元宵等喜庆节日,以灯歌伴唱,表演跑竹马、双推车、高跷、龙灯、哪吒灯、舞狮、蚌壳、打花棍等。小调分为生活小调、坐唱小调等,常以一首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一个中心内容,县内流行的小调有《一心打扮去看郎》《三字经》《四季花》《绩麻歌》等。儿歌为儿童游戏、摇篮时唱的歌,节奏轻快,旋律优美,歌词多为反映儿童生活情趣和母子之情等内容,县内流传广泛的儿歌有《大月亮》《鸡公崽》《阿崽困》等。风俗歌主要有丧歌、神歌等。丧歌又称孝歌,在农村凡老人死后便唱孝歌,歌词内容为对亡者歌功颂德,叙述死者身世及生者对死者的怀念。神歌主要流传于厦铺、杨芳林、通羊、大路等地,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坐唱。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十五日夜晚,以各自然村为集唱地点,由本村中受人尊敬的权威人士或会唱神歌的长者发起,人们聚集在祠堂或大堂屋里,围着堂中的火堆坐下,从吃过晚饭后开始唱歌,一直唱到第二天早上。通常,人们将一些菩萨塑像或祖先牌位供奉于案桌之上。人们以歌颂之,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万事太平。神歌分“歌头”(又称请神)、“神歌”、“祝神”三部分,其中“歌头”、“祝神”部分有较固定的演唱内容,“神歌”部分由歌师们根据传统要求与规定,即兴编词演唱。

 婚  嫁  旧时婚嫁礼仪繁琐,从提亲到嫁娶礼仪较多。①提亲。男方备礼物请合适的媒人去说合,叫“请媒”。媒人受人之托,便上女方说合,探视女方的意向,俗称“提亲”。女方表示联姻意向后,便由女方选定日期相亲。②相亲。男子带礼物上女方家,如果被女方父母留下款待,说明已得到认可。若迟迟不备饭菜且任由男方告辞出门,则说明婚事告吹。相亲后,女方感觉男子不错,便由母亲、嫂子和姐妹等至亲到男方村庄暗访,俗称“踩高舍”,也称“访人家”。对男方家庭及为人满意后,女方再找媒人探清男子的生辰八字,并召集女子的伯叔等长辈商量,俗称“议婚”。③初定。人家看成后,男方选个黄道吉日,与女方交换生辰八字,叫“发八字”。之后,便由媒人通知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家订婚,俗称“小订”,以示婚事定妥。初定实为“犹豫期”,若女方反悔,便会由媒人退回礼品;若男方反悔,女家便会以“戏男不戏女”为由,不退回礼品。也有“指腹为婚”或“青梅竹马”婚姻的,一般双方父母是故交好友,孩子怀在肚子就相互约定,孩子刚刚出生就把生辰八字写在“庚书”上相互交换,压庚礼多以祖传的金银首饰作为信物。④定婚。俗称“大订”。男方组织一支订亲队伍来女方家,备送金耳环、银手镯、布料和现金等聘礼。举行订婚礼时,女方将男方送来的聘礼奉置于神龛祖先案头前,烧香敬神。礼仪结束后,女方端糖水鸡蛋给男方订亲人员吃,接碗时,男方全体人员会自觉地奉上“红纸包”,里面装着现金,俗称“彩礼”。此后,男方便可随便出入女方家。女婿第一次上门叫“过门”。也有的地方在这一天,会将女子接回家住上一宿。如确定了婚事而暂不举行迎亲婚礼的,每年的端午、中秋、春节这三个节日都要具备礼物到女方家及族亲送节,名叫“三茶”。⑤请期。俗称“送日子”,男方略备礼物送到媒人家,请媒人到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待女方确定后,男方便用红纸制成“聘书”,里面写明婚礼日期等内容,再由媒人送到女方家。⑥接亲。男方在接亲的前一天,要将女方办酒席的猪肉、糖食以及新娘穿着的衣服等送到女方家,俗称“介礼”。这天,男方全体迎亲人员要在女方家留宿,当天晚上女子会提前哭着与家里的亲人告别,女子的母亲、姐妹们会在一边陪哭,叫“哭嫁”。同时,这一天新娘开始“挽面”,俗称“开脸”。第二天为迎亲之日,男方用花轿将新娘接回家。女方要置办酒席,请族中长辈、房亲、外婆家的亲人相陪,叫“老亲陪新亲”。新郎则坐在一位,席间要分烟,还要拿出红包,派分下厨礼、斟酒礼、挑担礼、抬轿礼、牵轿礼等。新娘上轿前,女婿要给女方长辈下跪行礼。女子的小弟或小妹要一起上轿,叫“伴嫁舅”。上轿时头盖红巾,到婆家下轿时将用手帕包好的花生、红枣、糖果等撒在地上,寓意“早生贵子”。新郎新娘到喜堂后,举行结婚仪式,很多亲朋好友参加,行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和夫妻对拜之礼,俗称“拜堂”。在行拜堂礼之前,新郎的母亲不与新娘见面,否则称为“见早热面”,可能影响到将来婆媳关系。男方尊亲(亲嫂或婶娘)代表新人发喜糖,冲糖茶、发泡米花后,新人双双拜堂,先拜祖宗,再拜姻亲翁姑,后根据亲疏关系拜亲戚中的尊者长辈,由礼宾司仪逐一喊完称谓名字受礼,新人双双“抬茶”献上,喝完茶和吃了点心,新郎新娘又抬着茶盘依次从大到小收茶碗,这时亲戚长者们会依次将包有“抬茶礼”的红包放在茶盘上。新婚之夜,有闹洞房的习俗,亲朋好友、同族年轻后生集在一起,喧闹欢笑,轮番给新郎新娘出题目,做游戏,一直闹到深夜,俗称“新人三天没大小”,其气氛活跃,热烈乃至粗俗,新娘则缄默矜持,让人尽情逗乐。送亲者一般在男家留宿,并在当晚与新郎新娘和嫡系亲戚与媒人一同到新房举行一个小仪式,俗称“接婆婆”。此时公公、婆婆都要给新娘见面钱。迎亲之日,男女双方扫地的,烧火烹调及帮厨的,挑送礼物抬花桥的,整理洞房贴对联的,为新郎穿戴的,为新娘开面梳妆、牵轿及陪伴新郎、新娘的,都要是父母齐全、夫妻齐眉和睦、生有儿女的人充当。双方主家对这些人都要赠以红纸包,包内是可观的喜钱。送亲者在结婚第二天离开回家,离开时男方要燃放鞭炮和奏乐,俗称“赶亲家”。同时这天也为拜茶日,清晨,新郎新娘首先向父母敬茶,俗称“喝纠脑壳”茶,父母要给茶钱。接着为宾客敬茶,俗称“喝拜茶”,喝茶者也要给茶钱。拜茶的第二天,新娘由婆婆领着“串厨”。⑦回门。这是婚礼中的最后程序。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到娘家拜谢,俗称“小回门”。同时将伴嫁舅带回,并要奉上伴嫁礼。就新娘的娘家来说,由于这是第一次正式招待新婚女婿,所以要把女婿介绍给全体族人见面,并且寒暄致意,随后开设酒筵款待。按规矩,回门时,只能走接亲时所走的老路,表示夫妻一条路走到底。当天[旅游联盟2008-2-19提供:旅游资源大全,免费旅游交易平台,旅游社区,旅游软件,www.tourunion.com]下午,新婚夫妇需赶回婆家,因为蜜月期间新婚夫妇的床上必须有人睡觉,俗称“不空婚床”。结婚一个月后,新娘要回娘家,俗称“大回门”。新娘在回婆家时,还要带着“领路鸡”。“领路鸡”必须是一公一母两只鸡,到婆家以后绝对不能杀了吃,要好好饲养长大,生蛋以后要继续用来繁殖。此外还必须赠送一些娘家的花生、红枣等土产,花生象征着小俩口以后要男孩女孩花着生,不要全是男孩或者全是女孩;红枣象征着小俩口要早生贵子。

 生  育  旧时,婴儿出生后,女婿到岳家报喜,岳家亲属将备好的红糖、鸡蛋、面积、糯米、母鸡等营养品及婴儿衣着等交女婿带回家。有的分娩3天或9天,举行“三朝”或“九朝”喜庆活动,亲朋带鸡蛋、红糖等礼物登门庆贺。婴儿满月时,宴请亲友喝满月酒,外婆家备好“鸡米担”(衣、被、鞋、帽、布料、鸡、米、面、摇篮、童车等)到外孙家为外孙“做满月”。婴儿满百日或周岁,外婆家也要馈赠衣着、玩具等。建国后,婴儿出生、满月、周岁等喜庆,长辈和亲友馈赠礼物从简,礼品多为衣着、玩具和食品,20世纪80年代后多以礼金为主。

 寿  庆  旧时,一般从50岁起,逢十祝寿。富家寿庆,张灯结彩,悬挂寿星、寿幛和寿联等,亲戚按亲疏辈份送寿幛、寿鞋、寿衣等礼物。60、70、80岁高龄老人寿庆,一般在入夜举行拜寿仪式,做寿人先拜天地祖先,再依次接受来客和家属的祝拜,然后举行寿宴。平民小户寿庆,多为亲戚朋友团聚小酌,以示庆贺。建国后,仍有少数人“做寿”,但寿仪从简。20世纪80年代后,老人一般70岁才“做寿”,但“做寿”日趋普遍,也注重排场。

 丧  葬  旧时丧葬一般要经停尸、入棺(封掩)、守柩(守灵)、吊孝(吊香)、出殡(上山)等礼俗。富家在出殡前举行做道、做斋(念经)、做祭等仪式,亲朋送祭幛、挽联,甥婿还备“三牲”摆祭吊唁。出殡时幛幡引路,沿路鸣锣放鞭炮撒纸,死者亲属扶杖(父竹、母桐),披麻戴孝。死后7天为“一七”,在“七七”(49天)内“孝子”不剃头,穿白布麻鞋表示“尽孝”,每“七”给死者做道,以示“超度亡魂”。一般丧家都奉供灵位。建国后,革除一些旧俗,20世纪50年代起逐步以追悼会代替吊孝,由遗像代替灵位,用花圈挽联代替焚香摆供,用戴黑纱、挂白花代替披麻戴孝。70年代开始推行火葬,农村仍沿用土葬;90年代中期开始在局部农村推行火葬,2000年后火葬者甚少,并在一些地方旧习俗仍有不少。如老人死后,请道士做“开音喉”、“开路”(做道场)等,请“阴阳先生”看日子、看“风水”(选墓地),以及做高级墓地建筑等。

 游  艺  境内主要形式是表演彩灯。彩灯分两大类,一类配有乐器,演员载歌载舞,如船灯、龙灯、狮子灯、哪吒灯、贵士灯等;另一类专供欣赏,如走马灯、花灯、鼓游灯、故事灯等。船灯又称采莲船,船身均为篾扎纸糊或布装,首尾船面各设一盘莲花,故名;每船由艄公、艄婆、姑娘各1人表演。姑娘扮成少女船中操船起舞,艄公执撑杆在船头作望风、升帆、撑船等动作,艄婆手摇蒲扇跟随船尾,配以锣鼓,演唱灯歌小调,如《十绣》《正月探妹》等,亦有临场新作。龙灯系篾扎纸糊布装,每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龙身长短不一,小的10节左右,大型龙灯有几十节至上百节。龙头精致,饰大口、双角、龙眼、龙耳、龙须,龙眼燃灯生光。表演时,1人持龙珠在龙头前不断运动,龙头追赶龙珠,龙身翻滚做滚龙、盘龙等表演。表演龙灯多在春节、元宵举行。龙灯每到一村,各家燃放鞭炮接送,并奉上礼品或礼金,有的人家还给龙头“披红”。狮子灯,狮头为篾扎纸糊,彩绘斑斓五色,装上铜铃般的突眼,头顶显现9个包,狮口宽米许,启闭自如;狮身全由布缝,密系束麻以成狮皮,表演者二人藏于内。狮舞表演时,由狮童持彩球逗引狮子作翻腾、登高、跳跃攀桌等动作;喝彩时,有的伴唱《送绫罗》等民歌小调。哪吒灯相传为李姓居民纪念其祖先靖王三太子哪吒的一种族灯,流行于九宫山界牌李家。3只小龙分黄、绿、红3色,分别饰哪吒、木吒、金吒,每龙长3节,由3名10岁左右男童饰演。3吒均头戴金盔,腰扎彩带,身佩宝剑、乾坤袋,脚打绑脚。表演时,3吒伙同3只狮子,伴随锣鼓声龙腾狮跃。贵士灯又称墨士灯,令文人墨客之意。边长约3米的正方形底架上置3至4层塔形的五彩巨灯,纵深结构多层次,山水人物尽入灯。如《三国演义》《西游记 》《水浒》中故事。每层塔外均有彩灯,上有2人点烛,操纵人物动作。表演时由8人抬着四处游走。此灯多为富户聘请名师,费巨资,耗时月,精制而成。游展时,多伴大型龙灯活动。建国前流行于通羊、燕厦等地。戏凤凰最迟清末在通山流行。“凤凰”用当地楠竹剖篾扎制,然后在骨架上粘贴五彩纸条作为“羽毛”,由演员套在身上表演。“凤”与“凰”造型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凤冠”前有一朵丝质大红花,“凰冠”前为一朵麻质红绣球。表演时,由两人分别扮作“凤”和“凰”,在乐器伴奏下,按各自的规定动作和行动路线,完成“凤凰调情”、“丹凤朝阳”、“凤求凰”等一系列传统表演套路。其基本步法和动作由飞禽的跳跃前进和展翅飞腾演化而来,形成独具风格的“小跳步”和“闪翅”。单龙戏虎亦称“龙虎斗”,流传于南林桥一带。玩灯的场地,一般选择村子里的大禾场。表演时,打击乐、鞭炮齐鸣,一人持虎,九人持龙(“九”是起码的人数,可增多,但一定要单数),在爆竹燃放的烟雾中,伴着舞者的吆喝声浪,合着紧锣密鼓,相对逗斗戏耍。单龙戏虎的道具龙和虎以竹、麻扎架,再用彩纸裱糊或用布装饰。龙衣的色彩分红、黄、金、黑、白五色。表演者均为男性青壮年,因运动量大,一般都准备两组表演者进行更替;穿对襟便服,其色与龙衣一致,缠包头,打绑腿,蹬麻草鞋。建国后,服饰有所变化,一般穿运动衫和球鞋。散戏灯是流传于南林桥、杨芳林一带民间灯舞的总称,主要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表演,包括“双凤朝阳”、“凤戏牡丹”、“鹭鸶穿莲”、“狮子抢球”,以及“鹬蚌相争”、“猴子上树”、“竹马”、“旗牌灯”、“谜语灯”等形式。演出形式灵活自由,既可在白天演出,也可在晚上表演。晚上表演时,灯内点燃蜡烛,灯火通明,五彩缤纷,气氛更为热烈。既可单独表演,又可与龙灯一起表演。各种形式的散戏灯节目既可以在一起表演,也可以分别表演其中的一部分。每个节目的表演人数也不一样,如“凤戏牡丹”6人,“双凤朝阳”3人,“鹭鸶穿莲”4人,“狮子抢球”3人,均由男子表演,以乐器伴奏,但只烘托气氛,表演不受鼓点约束。独轮车,以布画车轮,表演时,由一旦角手持花伞站于车内,一双假脚置于车头;一丑角(饰老汉)推车,表演上、下坡和过滩、走桥等各种表情;丑、旦互问互答,边推边唱《孟姜女》《打牙牌》《正月里》等小调。主要流行于黄沙地区。故事灯又称“活故事”,在四轮车上扎枷双层,每层枷上站着2至4个2岁左右穿红着绿的儿童,上男下女。也有以纸扎牛、马、羊等动物或人物数十至数百装在车上,制作极为精致巧。表演时,数百人拥随上路,奏乐行进。建国前,通羊、燕厦等地曾表演过。鼓儿灯,灯形似鼓,为篾扎纸糊,直径尺许、高约6寸,内燃蜡烛,侧系竿头,灯面帖满写有谜语的五彩纸条。尾随龙灯串村,吸引众人看文猜谜。猜中者便扯掉纸条。谜文较高雅而切题的往往悬赏。为使灯面常存一定条数,换一个地方,便增贴谜语。

 岁时节令  民间传统节令有春节、元宵、上巳、清明、立夏、端午、天贶、中元、中秋、重阳等。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俗称旧历年,也叫“新春”、“过年”。腊月三十日和正月初一、初二日,称为“三朝年”。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家家掸尘、洗扫,宰猪杀鸡,包薯粉团,筹办年货。三十日(月小二十九)为“大年”,各家贴对联,吃团年饭,饭后长辈们给未成年晚辈“压岁钱”。除夕之夜,村民各家火炉燃烧大树蔸(旧时还兴摆供品“接灶神”、“拜祖宗”),全家通夜伴火不眠,俗称“守岁”。拂晓家家在大门口鸣放鞭炮,俗称“出天方”。正月初一,早餐后,邻里之间互相串门拜年,口喊“恭喜”“发财”。初二日起,亲戚朋友互相来往拜年,民间有“初一拜祖宗,初二拜家公(外公),初三拜丈老(岳父),初四到处跑”的习惯。拜年历来都兴送礼品,过去大多馈送糕点、雪枣、冰糖或白糖;20世纪90年代后,礼品日显多样、精美、高档,多为烟酒、补品、食品。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古称上元),下午各家用油烛或纸烛到祖坟送灯。晚上房内屋外点烛燃灯(也有门楼挂灯笼),每家吃汤圆、糯米粑,有“吃了月半粑,各人种庄稼”之谚。从春节开始各村制作和玩耍狮子灯、花灯、龙灯、鼓儿灯、采船灯、竹马灯等,“闹元宵”后即收藏或烧毁,称“灿灯”。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旧时读书人在这天出外“踏青”,咏诗填词。民间有在这天用开花的地米菜煮鸡蛋吃预防头痛的习惯。清明节是时令节日,旧时每逢清明节,村民上坟祭祀祖先,俗称“挂山”。有的村办“清明会”,扫墓后本村男女老少中午聚餐。建国后,清明扫墓仍沿袭,并涌现机关、学校祭扫革命烈士墓的新风尚,同时扫墓的大操大办现象也时有出现。立夏,民间相传“吃竹笋硬脚骨”(寓意腿健)、“吃泡(草莓)亮眼睛”、“吃虾大力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各家门挂菖蒲、艾叶,象征剑、鞭,寓意“除毒避邪”。有的还喝雄黄酒,放雄黄炮“驱蛇虫”。此日,家家吃粽子、糖包,沿河村镇常举行龙舟赛,未婚女婿向岳家赠送扇子。农历六月六日是天贶节,民间把此日当为土地神生日,以新米、新菜祭祀,谓“土地神吃新”。相传此时衣物晒后不生虫,民间多在此日翻晒衣物,称为“六月六,晒红绿”。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是称“鬼节”,村民用土纸叠成包(俗称“袱”)焚化祭祖,域内有部分地区于七月十四即焚纸祭祖,相传“饿鬼等不到七月半”。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至爱亲朋,互赠月饼。当夜,各家各户备月饼、糖果,团聚赏月。有的地方以玉米、花生、芝麻、黄豆、川芎、炒米等食物混煮为“瀹茶”饮用,寓全家团圆之意。农历九月九日称重阳节,旧时流行爬山登高,观赏秋景,现演变为“敬老节”。

                                                    (县志办  廖双河)


分享22到:
QQ客服
0715-2065555
官方微信
扫码购票